2004年12月,沙西市工厂,沙西市的工厂门口,铁锈味混着饥饿的酸臭味,在12月的寒风里弥漫。
以前机器轰鸣的厂房,现在只剩下空荡荡的车间。保罗让工人拆下来的车床零件堆在墙角,被沙粒盖了薄薄一层。几十个工人坐在工厂门口的沙地上,怀里抱着生锈的锄头,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公路——三天前,美国人的装甲车开进了铁矿,用铁丝网把矿洞封了,连带着工厂的钢材也被拉走了,说是“抵偿违约金”。
“执行长咋还不来?”一个皮肤黝黑的工人把锄头往地上一砸,声音里带着哭腔,“家里的孩子三天没吃饱了,再没活干,就得饿死!”
“别喊了!”旁边的老工人拉了他一把,往远处努了努嘴,“安保队来了。”
老王带着十个安保队员走过来,手里拿着半袋玉米饼,是从陈默市粮站调的应急粮。他把饼子分给大家,声音低沉:“执行长还在跟美国人谈,大家再等等……”
“等?”工人把饼子扔在地上,玉米饼滚进沙里,沾了一层灰,“等美国人把咱们的地都占了?等咱们都饿死在沙漠里?”
人群瞬间炸了。有人捡起地上的沙块往安保队员身上扔,有人喊着“保罗下台”,还有人要往铁矿的方向冲,被老王的人拦住。混乱中,一个孩子从人群里钻出来,抱着老王的腿,仰着小脸问:“叔叔,我妈妈说今天有玉米粥,是真的吗?”
老王蹲下来,摸了摸孩子的头,心里像被针扎。他想起鲁迪在时,就算再难,也不会让孩子饿肚子——鲁迪会用铁矿换粮食,会用计谋抢物资,可保罗只会谈判,只会说“再等等”。
同一时间,陈默市的粮站门口,排起了长队。
队伍从粮站门口一直延伸到广场,足有两百多人。有老人拄着拐杖,有女人抱着孩子,还有刚从沙东市赶来的农民——沙东市的麦田因为缺水减产了一半,陈默市的粮站成了唯一的希望。
李老头坐在粮站的木桌后,手里的算盘拨得“噼啪”响,眉头皱成了疙瘩。粮站的库存只剩下三百袋麦子,按每人半升分,连今天都撑不过去。
“李老,再给我加半升吧,我家有三个孩子。”一个女人把空陶罐递过来,声音发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