虚假的希望与恐慌交织,最终引发数起县城哗变,其中三个县城的叛乱者竟聚集数千人,与改编部队形成对峙。
关胜站在兴庆府的城楼上,深知这场改编之战,比攻克西夏都城更为艰难。
面对愈演愈烈的混乱,姜齐直接去信,给关胜迅速整理出了一套组合拳,既用雷霆手段压制嚣张气焰,又以柔性策略争取人心。
关胜首先发布的第一道命令,便直指问题核心。
责成西夏旧贵族对大乾官吏的安全负全责,“杀人者偿命,捣乱者严惩,阻碍工作者撤职”。
这道命令打破了旧贵族置身事外的幻想,一名参与砸死宣传员的顽固分子被当众处决,三名纵容哗变的部族头人被剥夺权力,昔日不可一世的贵族们终于收敛了气焰,部队中的恐慌情绪逐渐安定。
与此同时,关胜对大乾官吏提出严苛要求:“保持镇静,不得擅离岗位”。
从大乾派过去的官吏如果退缩,只会助长叛乱者的嚣张,唯有坚守岗位才能稳住人心。
为了从根源上瓦解旧势力的控制,关胜推出了一招掺沙子。
分批调出西夏旧将官与官员,进行集中训练。
训练采取留去自由原则,愿留者接受思想改造,不愿留者则发放路费礼送回籍。
既避免了强行罢免引发的反弹,又为新鲜血液的注入腾出了空间。
与旧官员调出同步推进的,是大乾讲武堂学生的进驻。
这些年轻的教导员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优秀底层军官,不仅军政素质过硬,更懂得如何与士兵共情。他们摒弃了居高临下的说教,转而用拉家常、帮士兵缝补衣物等实际行动拉近距离,将大乾官兵平等善待百姓的建军宗旨融入日常。
这种“腾笼换鸟”的渐进式改造,如同春雨润物般渗透进西夏部队的肌理,为后续的深度改编奠定了基础。
姜齐和关胜都很清楚,征服土地易,征服人心难,唯有让西夏士兵真正认同大乾的理念,改编才能真正成功。
王猛便是首批进驻的教导员之一,他所接管的西夏西凉府改编旅,堪称抵制浪潮中的“硬骨头”。
刚到旅部时,西夏旧官员们笑脸相迎,摆开丰盛的接风宴,可酒过三巡,王猛便察觉到了异样。
军官们对大乾的建军原则教育避而不谈,士兵们则眼神躲闪,显然受到了严密控制。
最初的几天,王猛与宣传员们只能对着空荡的帐篷讲课,士兵们被旧贵族以训练繁忙为由强行调走,教育工作陷入停滞。